饶氏一家人

探讨饶氏姓源应掌握的基本观点
类型:饶氏文化  发布时间:2017/11/1 10:42:45  点击量:1049    
 

探讨饶氏姓源应掌握的基本观点

江西九江/饶佐奇


       
   探讨饶氏姓源应掌握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谈几点认识。
第一,源远流长的饶氏得姓于历史,是研究饶氏姓源的出发点。
    饶氏是古老的姓氏之一。《中国三百大姓之饶姓》曰:“饶姓自2200多年前诞生以来,一脉相承传递至今,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外族基因融入的事件。”《百姓宗词》载:“我国饶氏家族得姓的历史至少在2200年以上,是古老的姓氏之一。”《中华姓氏大典》曰:“饶氏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如今基本上属于汉族姓氏。饶姓得姓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年以上,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家族。”饶氏家族历代的传说,各地家谱大量载文,众多饶氏宗亲撰文叙述,都有一个共识:“饶本尧后。”发祥于山西平阳。堂号平阳堂,堂联“饶邑启姓,平阳阀阅”。
战国时期赵悼襄王封长安君于饶,齐国有大夫封于饶……历史都在2200年以上。而商均支子封于饶已近四千年左右。饶氏几种姓源得姓历史都在2200多年。因此,我族在研究探讨饶姓来源时,必须定位在战国时期或以前年代。至于秦汉以后,唐代以前有“溢食为饶”,“赐食曰饶”,“因山而饶”等各种说法,因年代之差,没有与“饶本尧后”有内在的联系,更没有因果关系。即使谱载有此种说法,要么是异姓改饶姓,要么是一姓多源之因。


第二,抓住系源,姓源,受姓方式的三者联结点,是探讨姓源的基本方法。
    一个姓氏的由来一般应由系源、姓源、受姓方式三项条件所构成。我族应以此为抓手,挖掘、搜集有关史料,核对同宗共祖家谱,甄别源流,是研究的基本方法。因为三项条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辩证关系,缺一不可。只要抓住其联结点,溯源其因果关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纵观我族各地家谱姓源记载的内容。根据其构成的不同点,大致可按区域划为三个板块。一块以湖北大冶的三省十四县联修的《敦睦堂·饶氏宗谱》和江西九江五县合修的《紫竹堂·饶氏宗谱》及九江县饶湾等谱载:饶清公,字受道,系出于唐尧,祥发山西平阳“周桓王仍以清公先世受封之域封焉,郡名平阳,食采饶阳。”一块以粤、赣、湘三省九县联修的家谱和信宜、容县、大埔、炎陵、宁岗、鄱阳、台湾苗栗及《平阳堂中南饶氏族谱》等18市、县家谱载:“饶氏祥发于山西平阳,饶裕公为开族之祖。”也有说是“避秦乱,隐于尧山,溢食为饶。”一块以浙江武义、长林、苍南和广东丰顺等家谱载:余族先世肇于陶唐帝尧之后。”“伯芬食采平阳为饶”。
三个板块的家谱,内容说姓源有同有异。但谱书涵盖面广,刊发量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共同点是:姓源祥发地山西平阳;不同点是:有说唐尧之后,有说长安君封于饶后。受姓方式各异。如果是探讨饶姓系出唐尧,尧帝后裔,得姓于饶,必须要符合两个条件。
    其一,受姓方式离不开封邑为氏或以国为氏。研究姓氏专家著书说: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来源和发展历史,不同的姓氏有不同的姓氏源流。一姓多源,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情况十分复杂,因而得姓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归纳有十几种。其中以封国为氏,封邑为氏为例:分封制始于商代,盛行于周代。周武王为了巩固周朝统治,给自己的亲属及异姓功臣分给土地,各自建立诸侯国,各诸侯国的诸侯子孙以国为氏,如齐、晋、楚、秦、赵等国;封邑为氏,指诸侯国内贵族的封地,俗称“封邑”(古时县的别称)作为受封者的食采之地,故封邑亦称“食邑”、“采邑”,后人因封邑为氏。如食采平阳。还有所封之地,所居之地,所生之地,任职之地为姓氏等。这些得姓方式无论形式多样,都离不开地名。封国名,封邑名,居住地名,就是其姓氏。同样,饶姓离不开“饶”字,或饶国或饶地。如饶安、饶阳、饶地等。
    其二,“饶”地之说。据《中国三百大姓之饶姓》曰:“舜继尧之后,为民众继续带来富饶,因此,称舜帝出生之地为饶汭。饶人自然以富饶为其氏族的原始崇拜的图腾,并名氏族和族徽。饶人所居之地带有饶字,最终出现城堡和国家,出现饶姓。”有史籍曰:尧帝子丹朱唐军驻地名“广饶”“商均支子受封于饶国(今河北饶阳)。”虞舜支子商君乃唐尧之孙,故此实为一脉源流,皆系于出唐尧,也在情理之中。
    饶地饶人的说法告诉族人:“饶本尧后”。祥发山西平阳,或以国为氏,或以地名为氏,就应锁定在这些范围内进行考量。此外齐国有大夫封于饶,封长安君于饶等,都非系出唐尧,不在此考究。


第三,史籍论证,是研究甄别姓源真伪的理论依据。
    考究和甄别一个姓氏系源、姓源、世系传承是依史为据,还是依谱为证,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我们探讨饶氏溯源时,家谱不能作为主要依据。这是因为一方面,历朝历代专家学者著有大量的姓氏史籍。这些书籍论证的姓氏源流为我们探讨姓源奠定了理论依据。这些作家的论点,总比一家自圆其说真实可靠。另一方面,在家族内部的一地谱说,某公是饶氏的受姓始祖,无任何史料论证,家族都认同吗?如果一个地方或一个板块的各种版本谱载姓源基本相同,同史籍论证不谋而合。那么其历史的真实性,更令人信服。当我们研究查寻一个同宗共祖的世系传承,宗支分迁的衔接有误,始迁祖迁徙不明,只能是寻根问祖,核对家谱,据此为证。这是因为一方面没有史料为依据,至今未发现有那一位史学家将中华大地成千上万支姓氏家谱世系传承汇编成巨著。另一方面各地宗亲续修谱,都是一代一代记录下来,除特殊原因外,其真实性毋容置疑。如果有古代官修谱牒存在为证,更为有利。
引证史籍探讨姓源,应注意三点:一是准确无误;二是宜粗不宜细;三是正确对待断层。
    一是引证史料为姓源寻求依据,要准确无误,恰到好处。关键的论点要加引号,防止误导。《饶氏溯源新探》的作者根据中文百科在线有关饶氏七个渊源的引入,其中有误。仅举第二、第十两个渊源为例。
    “第二个渊源于妫姓,出自舜帝之后裔,以国为氏。”这里应指舜帝之子,不是后裔。《百家姓考略》原文曰:“商君支子封于饶,后以国为氏。”而中文百科在线引入“商王朝时期,有商均的支庶子孙受封于饶国(今河北饶阳)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称饶氏。”原文是“商均支子”引入误写成“商均的支庶子孙。”(旧时指妾所生的儿子,区别于嫡子)。一个是子,一个是子孙。既然是子孙,就可以从舜帝时代无限沿伸至商王朝时代,中间跨越舜让位于禹而建立的夏朝(约前2070-前1600年)400多年而进入商王朝时代。还要待到其“子孙后代以国名为姓氏。”如果说世系交接有历史断层,也不是没有道理。但违背了引入原文的目的。也不符合《史记》对那段历史的叙说。
    《白话史记》曰:“唐侯尧娶散宜氏女皇,生子丹朱,又有庶子九人,有二女名娥皇、女英。”“尧于是将二女娥皇、女英嫁于舜。”“娥皇无子,女英生商均,另有庶子八人。”《史记·五帝本纪》曰:“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王,十七年而崩,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
    第十个渊源,根据“三沙世系饶氏族谱”资料,源于尧帝后裔饶濙公。此源流引入混乱。既然系出尧后,为何又说“二十三世京公,黄帝廿三世孙。”这里说系出黄帝。是黄帝世系,那么,周武王封尧之后于蓟,以祖上谥号为姓,称平阳尧氏,其后人迁鄱阳。因避讳,汉宣帝逐加“食” 为“饶”等,是张冠李戴。
    二是考证古代历史应采取司马迁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这正符合探讨姓源的由来。特别是古老的姓氏,在商周以前既无文字记载,也无家谱可言,“三皇五帝”只是传说,纪年都用公元前约多少年。考证某公是某帝之后,只是大略的说法,大致的推论。因此,掌握此法,也就不难理解姓源断层问题。
    三是如何面对家谱在历史上的断层。何谓断层,一般是指系出与得姓的断层和一祖一宗支内世系互不衔接的断层。
首先说,唐尧之后有饶氏,或虞舜之子商均封于饶等。此后直至春秋战国,间距一千多年,才有“饶本尧后”,某公是饶氏的受姓始祖,或开族之祖,这时略说,是一种传说。而且是历史形成的自然现象。古人在叙述本族源于那个祖先的后裔,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也出于对图腾的崇拜,对帝圣的崇敬。众多帝圣后人也希望本族有个受姓始祖。于是族人根据本族形成的特点,传说中的印记,以居住地富饶为氏,从而尧的后人就有“饶本尧后”的记录。这就是人们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逐渐认识的,是必然的因果关系,无可厚非。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认知去评说“是胡编乱造”、“攀附权贵”,是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一个姓氏的系出,中间断层对接是有条件的,不是无序的胡编乱造。在此,举例湖北大冶《敦睦堂·饶氏宗谱》载:“平阳饶氏历代总源:饶氏系出妫姚(舜约前2197年),自夏而商而周至周平王已卯(前762年)以上共一千四百三十年,约47世时,清公生至桓王甲戌年56岁迁为文卿,桓王仍以公先世受封之域封焉,郡名平阳,食采饶阳。”清公世系传承至今101世,代代相传,世系有序。饶清公夫妇生年殁葬,历历在目。清公先世已受封于饶交待清楚。周恒王重申:“仍以公先世受封之域封焉,郡名平阳,食采饶阳。”以“仍”为衔接,恰到好处,填补了历史断层。
    其次是族谱的断层。一个姓源世系传承,子孙繁衍分迁形成的各宗支、世系,有的衔接有误,有的无世系源头,这种断层因历史种种原因而造成的。究其原因:一是有可能是一姓多源的混淆。二是谱书被焚,丢失无法衔接。三是兄弟分迁路途较远,难与原祖地沟通续谱。四是原本没有家谱,后来靠近同姓合修等多种原因。而“攀附权贵”、“谱匠造谱”是极个别现象,不能本末倒置。
解决少数同宗共祖分支世系断层问题,最简便的办法是查找核对上谱和下谱。
    上谱和下谱,是指一个地方或一个分支的始迁祖从何地迁入,其后人又分迁出何地,它形成了三部分支谱。这些分支谱之间,有的姓源不明,有的世系较乱。为此,就应分别查寻上谱和下谱。这样可以形成三线对一线,环环相扣,似接力棒一样传递着寻根问祖。各地宗亲都在相互效仿此办法,效果较好。


第四,世代平均年率考查测试世系各代之间的年代真实与否有着重要作用。
    《中华饶氏》根据族盟股份饶氏文化研究中心提供的资料指出:所谓世代平均年率,是指以父系后裔各代之间出生的平均年差。世系平均年率其作用尤其对现存谱牒的远古世系的考证,上下代的生年关系是否符合人类繁衍的基本规律,用世代平均年率进行测验是相对准确,也是很有必要的。
    据多例数据查证,一般男姓成家后生育的主要年龄为20-46岁之间,不谈其生男生女,早生,晚生,取中间为33岁,即世代平均年率为33年。“谱法当一世修,故每三十年为率”相吻合。经互证,以33年为率,较为准确。
另据史学家考证推算,我国民系大约27.5年为一代。
按照上述两种世代平均年率,测验几位先祖世系例证:
    子京公,尧帝后裔23世“京”。帝尧(前2357)至周武王(前1045年),封“京”在蓟,计1312,每代平均年率为57年。
    饶濙公,被汉宣帝“加食为饶”为一世至四十一世千三公(前73年至1222年),计约1295年,每代平均年率约31.5年。
    裕公一世至五十三世竦公,每代平均年率为24年。
    饶清公(前762年)第一世至五十九世驰世公(唐826年)计1588年,每代平均年率为26.9年。
第五,一地,一谱,一源,一祖,一祖多宗,是一个家族历代续谱的核心内容。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一个姓氏居住地的家谱记载:始终是一个源流,一个始祖,一个始迁祖,一祖多宗,是历代祖宗的共识。是历次续谱必录的核心内容,天经地义。然而,我在调查各地家谱时,发现近20年来各地续修的家谱,时而显现一地,一谱,一姓多源。有的在一本家谱内记载多达五种饶氏姓源。续谱引入一姓多源既没有文字加以说明,又主次不分。如此续谱对上有愧于列祖列宗,对下抛弃祖传家规,让子孙后代难辨谁是我族一脉相承的祖宗。出现这种现象,有的是原家谱姓源记录有误;有的家谱原本无姓源记载的分支谱。
    此时恰逢改革开放,开门修谱。社会上又有大量姓氏渊源的书刊涌现。如是编修人员不分青红皂白,照抄全录入谱书。美其名曰:“解革创新。”如果说在旧社会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续谱误传,有情可原。但在新时期重修家谱,无论从那方面讲,条件优于旧中国,如果继续添乱,作何解释?
    面对新常态,我认为原修老谱源流世系,一谱一祖传承有序,就应守住底线。原老谱传载姓源有误或没有姓源记载,理应维持现状。一方面可以寻根问祖,另一方面待族盟股份饶氏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得以正本清源。到那时补录不是更好吗?
    笔者认为,编辑和续修家谱和研究饶氏文化探讨姓源的书刊杂志是有区别的,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血缘关系的历史图籍。是属于中华民族历史的范畴。一部家谱内容记录祖宗的来源,只有一祖,一个源流,一条主线。其各项内容都应围绕一条主线,一个根本而展开,唱响主旋律,不应有杂音。才能保持家谱的真实性、整体性、严肃性,才不失为续谱的基本要求。
    书刊杂志之间也有区别,有的是属于记录社会动态、新闻报导、人物传记、文献摘要、文化研究等综合杂志,如《中华饶氏》。我族可以从《中华饶氏》书刊中学习许多优秀文化,也是我族研究探讨的学术园地。在这块园地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不同的见解,开展学术讨论,求同存异,取得共识。
第六,如何评价家谱史实、历史作用、现实意义,是研究饶氏文化的关键。
    家谱是一件宝贵的文物。是我国民族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收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
    现代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孙小平等伟人对家谱都有论述,都予以高度评价。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指出:“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述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族绝大多数族人对家谱的史实,作用及现实意义,都从正面予以积极的评价。有的说“唐朝以后,民间修谱成风,所以大多数民间谱牒是可查可信的,是真实可靠,源清脉畅的。”有的说:“诸多老谱据证可考,尤为唐、宋年间谱牒溯源资料极为真实,我族一姓,一源,一祖均有所记载。”然而也有的宗亲引用网文中的一些不实之词,说什么明清以来修谱“张冠李戴”者往往有之,混淆颠倒基本事实,与历史不符合的现象也很常见,什么明清时期“谱匠造谱”“添附”“攀附”,“什么”一世裕公,尽是“谱匠”的胡编乱造等。这种说法有史为证吗?族人认同吗?如果按这种说法,我族各地家谱有多少真实可信,又有什么价值可言,所以我认为面对家谱现状如何评价是研究家谱的关键。
    的发展,也撞入了家谱这一神圣的殿堂。一些网文利用某些家谱的缺失,不加以考证,持之以恒。同时也应面对当前家族收藏的资料难以汇集,有限的资料难以充分利用。而这些现状又受人力财力所制约。
    一是家谱浩瀚,收集困难。中华大地,众多饶氏家人分散在各地居住,约2000年个村庄,按一庄一谱计算,也有2000多部家谱。这么多的家谱都分别收藏在各庄各户族人家中,能收集到大部分家谱也非易事。中央文化部等单位1984年发文通知收集全国家谱目录,时过十几年后的2001年仍继续发文通知收集,这还是动用公权力。何况民间组织,又无直接的县、乡(镇)、村民间组织渠道,收集更加困难。在未收集到的家谱中,也许会有珍藏的宝贵文化遗产。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述中》论述:“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有国立图书馆,能尽集天下家谱,俾学者分析研究,不朽之盛业。”我族不能尽集天下家谱,而只凭见到的少量家谱,急功近利,盲目定性为“造谱”。没有掌握那些家门的家谱是“胡编乱造”的证据,就应慎用其词。历史的问题只能用历史依据来回答,这就是历史唯物史观。
    二是整合家谱资源,充分利用家谱的研究价值。家谱从整体而言,好的和比较好的占绝大多数,内容较乱,源流不清,世系无序的家谱只是极少数。从构成家谱的种类看,分支谱较多,同宗共祖世系谱较少;从研究其历史价值评估,续修的家谱次数愈多,年代愈远,其研究价值愈高;从续修谱的地域分析,合修或联修比一县、一地单独修谱更有研究价值。为此,可以认为,年代较远的宗谱和联修谱是研究的重点资源。究其原因:一是有共同基础,同宗共祖;二是同修年代较远;三是内容真实可信,如果较乱,难以联合;四是世系衔接有序;五是涵盖面广,参与的分支较多,影响较大,说服力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特点给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三是资源整合利用有限。总部虽然收集了大量资料。其相对于热心研究的宗亲来说,是鞭长莫及。目前各地从事研究饶氏文化的宗亲身居一城一地,村自为战,单打独斗。资源贫乏,眼观局部,认识难免局限性。目前是:一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集我族精英,开展课题研究,相互沟通,发声切磋,共谋大计,还未真正形成良好局面。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各地成立分会、年会、庆典、祭祀等活动一呼百应,场面壮观,热烈隆重。对宣扬饶氏文化,追念先祖恩德,凝聚人心,团结奋进,可以说是功德无量。这些活动适当的开展是必要的,也有益于族人的意愿。但我也赞成总会秘书处的观点,应量力而行,不搞攀比,杜绝浪费。有的宗亲建议:饶氏历代有据可查的名人,为其建墓,建纪念堂等庆典,可邀请各省市派代表参加。除此以外,一般应按其管辖和辐射之范围,邀请代表参加活动。有鉴于传统的习俗,如果禁止施行,宗亲难以接受。是否可采取只做不说的办法,如“燃放纸钱爆竹”,可在宣传报导中删除,是否可行?
    众多宗亲在谋划,组织,参与各种会议及庆典活动中积极热情的表现值得族人赞赏。激发“饶姓真好”亲热的氛围,族人感到欣慰。然而,参与活动的宗亲大多是年富力强,都有自己的事业,也不可能静下心来,放弃工作而潜心研究饶氏文化。这就要求族人在保持上述良好局面的同时,组建一支科研队伍。我的建议是:总部每年在总部所在地,召开一次小型的研讨会。由总部提名邀请参会人员。会议主要是查阅资料,交流经验,商讨规划,明确研究内容,开展探讨热点难点问题。这样上下沟通,左右互动,达到引入和推动饶氏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
    综述本文,一方面应认识世界上一切事物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地点,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也是如此,世界上没有无原因的结果,也没有无结果的原因,这就是因果关系。当我们探讨姓源时,就应当去发现这两个方面及其相互联结。另一方面,要认识饶氏文化是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逐步积累而成的,这就注定了研究饶氏文化也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过程。其困难不言而喻。采以“冲刺式”达到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我族一定要满怀信心,坚忍不拔。我认为这就是研究饶氏文化和饶氏宗谱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原载《中华饶氏》2015年02期)

新闻发布人:管理员5 查看/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

饶氏一家人


   最新新闻
恭祝饶氏族人龙年大吉!   2.9
赓续饶氏文化 弘扬平阳美德   11.18
孝感饶氏宗亲联谊会举办捐资…   9.3
快讯二:长汀饶氏举行济宇公…   8.31
快讯一:福建汀州饶氏济宇公…   8.31
介冈地名浅析   8.6
阜阳市三院开展追思饶玉玲同…   4.7
牢记先辈初心 传承红岩精神   4.7
南雄市珠玑巷平阳联谊会召开…   4.6
庆祝国庆   10.1

   滚动新闻
饶及人被邀参加第六届中国(…
 
多位宗亲向中心捐献饶氏资料
 
云南饶明生派儿子向中心献谱
 
湖北崇阳饶浩良向中心捐献家…
 
罗江饶正禄等宗亲向中心捐献…
 
江西九江饶起延饶学圩向中心…
 
湖北武穴的饶杨威捐献家谱复…
 
吉阳镇巧溪村饶金禄等宗亲捐…
 

   热点新闻
川渝分会开展救助饶东萍活动   2.28
“城市良医”——饶及人   9.14
关于2016年度《中华饶氏》征…   2.17
编撰资金捐赠情况公示   9.12
救助饶琴的善款公示   5.3
福建省饶氏人数最多的村庄揭…   9.3
请救救我三姐吧!   6.7
清代内阁题本饶事浅解( 一)   10.25
饶氏宗亲会派代表参加苍南饶…   2.20
就饶漱石问题,陆璀2001年4月…   5.27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隐私保护|网站地图
©2006

饶氏一家人


浙ICP备17035826号-3